今天是
站群导航

海安教育信息网

局直学校

角斜镇

李堡镇

开发区

大公镇

高新区

曲塘镇

雅周镇

南莫镇

白甸镇

墩头镇

手机版
  • 1
  • 2
  • 3
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科研>教师文苑>详细内容

启动“四维还原”,赓续“红色情怀”——红色经典的深度体验教学探微

来源:储剑锋 发布时间:2022-09-28 21:39:58 浏览次数: 【字体:

摘要:语文教师如何以红色经典课文为载体,教文育人、以文化人呢?红色经典课文的施教,应该基于语文要素,立足语用教学,在“文以载道”的前提下,融入思维方式,进行四维还原:搜寻“关联信息”,还原“时代现场”;理清“冲突线索”,还原“复线心语”;启动“想象思维”,还原“文本空隙”;设计“应时活动”,还原“红色精神”,追求课文的外在语言形式与内在精神力量的密切结合,使学生在品悟语言、运用语言中,获得正确的价值观浸染和丰富的情感熏陶。

关键词:红色经典 四维还原 深度体验 赓续情怀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收录了约40余篇红色经典课文,主要描写革命战争年代经典的人物和事件,让儿童在血与火的历史场景中重温那段难忘的革命岁月,感悟其中包蕴的人物精神和革命思想。由于红色经典课文道理宏大,儿童难以理解;距离太远,儿童难以共鸣,导致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一些偏向。偏向历史知识的学习,上成历史课;偏向文本思想的说教,上成思品课;偏向文本解读的多元,难以定值。

那么,语文教师如何以红色经典课文为载体,教文育人、以文化人呢?笔者通过多年的反复探索,认为红色经典课文的施教,应该基于语文要素,立足语用教学,在“文以载道”的前提下,融入思维方式,进行四维还原,追求课文的外在语言形式与内在精神力量的密切结合,使学生在品悟语言、运用语言中,获得正确的价值观浸染和丰富的情感熏陶。

一、搜寻“关联信息”,还原“时代现场”

关联思维,就是基于事物之间总是相互联系并在联系中形成系统的哲学观点,努力寻找与某一事物具有内在联系的其它事物,借助于这些有联系的其它事物,促进人们对某一事物正确认知的思维方式。

红色经典课文中关涉的革命斗争事件,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时期中发生的,它与当下学生的生活环境和人生阅历相距遥远。因此,我们在组织学生学习红色经典课文时,就要弥补学生横向单一的平面型阅读之不足,运用关联思维,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适时适当地衔接、联系一些关涉课文中革命斗争的人物和事件的背景资料——文字的、图片的、声音的、动态影像的资料,才能有效地还原、丰富学生的认知背景,帮助学生潜心文本,走近革命斗争事件,在浸入式学习中,走进人物心灵世界,实现纵向多维的立体感知,体悟人物精神品质,浸润红色思想情感。

在实际进行红色经典课文教学时,我们需要根据红色经典课文的学习对象、所处单元的语文要素培养目标、文本的体裁特点,灵活地运用以下一些链接背景资料的方法。链接在开课时,激发阅读情趣;链接在难懂时,顺畅课文理解;链接在共鸣时,升华学生情感;链接在拓展时,拉伸阅读时空。

《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现代诗,作家祁念曾以“追寻”为红线,渐进强烈地表达自己追忆、歌颂、召唤延安精神的朴素情感。

看似浅显的文字里承载着学生难解的内容和难悟的情感教学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近日,笔者在执教南通市一节公开课时,依据这篇课文前面的学习提示“如果有不懂的内容,可以查找相关资料帮助理解”,基于南通立学课堂“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十二字方针,实地指导学生链接背景资料,有效化解了学生对文本理解和感悟的难点。

首先,指导学生课前预学,在预学单上设置这样的预学任务。通过上网查、看书报、问别人、读课文等方法,了解革命圣地延安、枣园、杨家岭、南泥湾、宝塔山,并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追寻1935年到1948年期间延安的这些地方?仿照“革命圣地延安”后面框子里填写的内容,简要填写其它几个地方后面的方框。

追寻的地方

作者为什么要追寻这些地方

革命圣地延安

它是毛主席和党中央于1935年到1948年期间,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地方,是中国革命的圣地。

枣园

 

杨家岭

 

南泥湾

 

宝塔山

 

然后,在课堂“借助诗句,领会情感”板块学习时,从小组、班级两个层次,依次交流作者追寻1935年到1948年期间延安的枣园、杨家岭和南泥湾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教者依次呈现图文并茂的幻灯片,让学生通过自己朗读,进一步体验延安这些地方,在中国革命13年的峥嵘岁月里所发挥的超强作用。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并梳理出作者追寻1935年到1948年期间延安的这些地方,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越来越强烈地追忆延安精神的思想情感。籍此,有效化解了文本第二节理解和感悟之难点,借助具体意象深刻感受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创立的延安精神,进一步学习搜集资料的方式方法,助推文本的接续学习。

二、理清“冲突线索”,还原“复线心语”

1.抓住冲突线索,还原红色心语。

面对当下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矛盾冲突,面对当下日趋多元的实际生活矛盾冲突,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置它们呢?周伟忠先生在他的《冲突》一书中,从哲人的视角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提出了“冲突思维”这一概念。冲突思维,是人们对纷繁复杂世界中的林林总总的矛盾、冲突和事物的发展,以及这三者之间关系做出的理性思考。

与一般教材文本相比,红色经典中描写领袖人物和革命英雄的一类课文,在课文的语言描写中往往通过突显多种矛盾冲突,让领袖人物和革命英雄在坚持与放弃、小我与大家、求生与取义的矛盾冲突中,彰显领袖风范和英雄本色。

思维方法是人们通过思维活动为了实现特定思维目的所凭借的途径、手段或办法。冲突思维,应该成为我们理解并领悟红色经典课文中领袖人物和革命英雄高尚人格的重要办法。

比如在指导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时,教师可以使用冲突思维解读文本,指导学生聚焦毛主席在毛岸英是否归葬问题上进行艰难抉择的相关词句,重点品读描写毛主席的内心独白和自言自语的词句,使学生明白一面是满怀着对儿子的深情,一面是满怀着对千万志愿军烈士双亲的深情,到底应该选择哪一面?又该放弃哪一面?经过激烈的内心冲突,一代伟人的大家情怀终于战胜了小我柔情、爱国之情终于战胜了个人私情,让爱子岸英在长眠异国他乡。教师就是在运用冲突思维准确把握红色课文突显冲突、彰显正气的语言特色中,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化红色文本的情感体验,深刻领悟毛主席作为一个父亲的真实情感和身为国家领导人的伟大胸怀。

基于描写领袖人物和革命英雄课文这样的语言特色,我们可以抓住冲突线索,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化红色文本《军神》的情感体验,深刻领悟刘伯承为了革命拒绝使用麻醉剂,忍受剧痛接受手术的坚强意志;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化红色文本《手术台就是阵地》的情感体验,深刻感受白求恩大夫心里只装着救护病人、完全不顾自己安危的高贵品质;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化红色文本《黄继光》的情感体验,深刻领会黄继光忠于祖国、英勇顽强的可贵壮举……

2.引发审辩张力,还原红色抉择。

什么是审辩思维?美国影响最大的审辩式思维组织“批判性思维团体”给出的权威定义为:“审辩式思维是关于任何主题、内容或问题的一种思考方式,思考者通过技巧性的分析、评估和重建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

在红色经典课文教学活动中,需要直面当代儿童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使他们在具体的真实情境中,与革命英雄、仁人志士进行心灵的交流。必须借助审辩思维,引导儿童把革命英雄、仁人志士的价值选择、情感世界、行为方式及思想方法,与自己的生活、社会实践乃至社会热议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进行关联,在关联中引发儿童进行激烈的思辨,促使儿童在思辨中从了解走向理解并认同革命英雄、仁人志士的价值选择、情感世界、行为方式及思想方法。

如教学《灯光》一课时,当孩子们对郝副营长的英雄行为和内心憧憬产生认知冲突时,教师立马抛出问题“如果你是郝副营长,你是否会点燃书本暴露自己不幸牺牲!”教师巧抓教学契机、巧用文本资源、巧借学生疑点,引导学生进行真务实思辨。通过充分的让学思辨,学生终于清楚地知道,革命英雄和仁人志士之所以光亮照人,是因为他们既拥有普通人的思维和情愫,更拥有非普通人所拥有的崇高信仰和高尚追求是崇高的信仰和高尚的追求,让革命英雄和仁人志士在关键时刻放弃平凡择取伟大。通过充分的让学思辨,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思维闸门,最大限度地展示他们的真实见解,最大限度地呈现自己的儿童灵性。语文教师在执教红色经典课文时,如果都拥有这样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意识,就能逐步补强中国孩子审辩思维之短板。

三、启动“想象思维”,还原“文本空隙”

想象思维,是人们的头脑借助形象化的概括作用,对脑子中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或重组的思维活动。

红色经典课文字里行间往往留下拥有具体内涵的空白点,这些空白点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时空。教学时,教师可以指导儿童顺着作者的思路和情感发展的走向,展开想象思维对文本中的空白点进行补白具化。藉此激发儿童的想象热情,促进儿童的言语表达,加强文本的具体理解,深化文本主题的浸染熏陶。

显性留白,红色经典课文跟其它课文一样,为了表达的需要,略去某些情节、场景,留待读者去想象感受。如教学《小英雄雨来》一课,敌人在采用哄骗利诱、威胁毒打后,还是没能从雨来的嘴里知道李大叔的下落,黔驴技穷的鬼子决定把雨来拉出去枪毙。当敌人把雨来拉出去枪毙时,雨来是怎样巧妙地钻到水里去的呢?这是课文作者没有写出来的艺术空白,目的是让读者去想象体悟。教师可以带领儿童打开思维,想象出雨来机智勇敢地摆脱敌人的精彩情境。通过想象思维,把文字符号之间的艺术空白转换为生动感人的表象,让文本的理解与运用同构共生,让儿童的思维与语言同构共生,让主题的浸染与熏陶同构共生。

隐性留白,由于身处恶劣的环境,在描写领袖人物和革命英雄的课文中,领袖人物和革命英雄的内心活动常常隐而不表、秘密惊人。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部表现,运用想象思维,揣摩出他们的内心活动,发现内心深处的惊人秘密。如《十六年的回忆》中,“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非常安定,非常沉着。”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想象说话,“他瞅了瞅母亲,想对她说(                       );他瞅了瞅我,想对我说 (                            ) ;他瞅了瞅法庭的听众,想对他们说(                            )。”以这样的说话支架指导学生揣摩到李大钊心中的“坚信革命一定成功、坚信未来的世界必将红旗遍地、坚信自己的牺牲会赢得人民的幸福生活”这些惊人秘密,这是李大钊在法庭上面对不可一世的敌人从容镇定的精神支柱。

四、设计“应时活动”,还原“红色精神”

活动思维,即以活动为重要学习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活动化设计,在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践活动中,有效提高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五育的实际教育效果。

所谓应时活动,就是指根据红色纪念日的先后顺序,结合国家教材中的规定内容,同步开展的教育活动。开展应时活动,可以实现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一体化,强化红色教育的效果,更好地还原伟人和英烈的红色精神,有效地赓续红色情怀。

1.开展延伸活动,还原“坚贞不屈”的红色精神

链状思维,是指在一种结构范围内,按照有顺序的、可预测的、程式化的方向进行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具有历时性、继承性、同类繁衍、不断增殖等特点。以链状思维来分析红色经典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就是以红色文本中的这个人为圆心,把与这个人完全吻合或相似的作品人物和现实人物统统聚拢起来,汇聚成类型人物群像,指导学生从一个人读出一类人,从彼时人读出它时人。这样的人物形象就超越了时空,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知就不再是孤立的,就有了近在眼前的类人物作为具体体验对象,进而有效地感知红色经典文本中的那个人。

结合所学的红色经典课文,指导儿童开展征文比赛、故事会、演讲比赛等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儿童在活动中进一步感悟红色经典课文的思想内容。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尤其需要注意融入链状思维用好地方红色资源,以地方红色资源地为研学地,开展红色经典课文的拓展研学,知学合一。如1947年延安《解放日报》在纪念“三八”妇女节的社论中这样写道:“我们要学习苏中高凤英和晋绥刘胡兰的光荣范例,领导广大妇女和敌人作誓死不屈的斗争!”在儿童学习《刘胡兰》一课时,我们就可以带领儿童来到学校附近的高凤英纪念馆,献鲜花、唱国歌、致默哀、瞻塑像、看展览、听故事、表决心,通过这些活动,让儿童在面对与自己根脉相连的革命英雄时,触景生情,对课文中刘胡兰英雄形象的感知就不会孤立难解。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红色经典课文时进行链状思维,让近在眼前的、早已熟知的英雄形象做参考,有效化解了红色经典课文学习时遇到的道理太大、距离太远、高冷陌生等学习障碍。

2.开展拓读活动,还原“爱乡爱国”的红色精神

创新思维,是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在指导学生学习红色经典课文时,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有重点地链接背景资料,弥补学生横向单一的平面型阅读之不足,还要基于创新思维,有意识地把红色经典课文的学习向课后延伸,巩固课上所学知识,拉伸红色经典课文学习之时空长度,做大学生之知识组块,惠及学生之素养提高,延续情感之浸染熏陶。

如,带领学生学习了《小英雄雨来》之后,可以指导学生课外去唱一唱《歌唱二小放牛郎》,让学生在优美动人的旋律中,进一步体验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革命斗争史,进一步体悟抗日小英雄雨来勇敢顽强、聪明机智的精神品质;可以指导学生课外去看一看《小兵张嘎》,让学生在直观感人的画面前,进一步体验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革命斗争史,进一步体悟抗日小英雄雨来勇敢顽强、聪明机智的精神品质;还可以指导学生课外去听一听《抗日小英雄海娃的故事》,让学生在一波三折的情节里,进一步体验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革命斗争史,进一步体悟抗日小英雄雨来勇敢顽强、聪明机智的精神品质。

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背景下,我们需要积极拓宽儿童阅读的空间和渠道,积极融通红色课文资源、红色专著资源、红色乡土资源和儿童实际生活,主动研发以传承红色文化为主题的项目阅读课程。在新中国文学史上,《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上海的早晨》等十部长篇红色小说影响深远,它们涵盖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历程中方方面面的革命生活。我们应该主动寻找红色经典课文、红色经典专著、红色乡土资源和儿童实际生活的契合点,创编生成项目阅读课程。以这种面向统编教材的拓展型红色阅读课程为载体,将课内自主学习与课外巩固提升融合起来,将借助AR/VR穿戴技术进行红色专著阅读的现代方式,与借助纸质文本进行红色专著阅读的传统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让红色专著的阅读更具黏性,让儿童的阅读思维更加活跃深入,进而有效地把红色基因植入儿童积极向上的灵魂。

总之,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基于红色文本的特点,坚守语文教学的立场,发挥思维应有的效能,就一定能够有效纠正红色经典课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偏向,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在革命传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让红色传统、红色记忆、红色基因,深深扎根于儿童的心中,教文育人、以文化人,让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参考文献:

[1]陈先云.谈谈部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的编排及应注意的问题[J].《小学语文教与学》,2018,(05):33-36.

[2]朱水平.统编版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的编排及教学指引[J].《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19,(07):8-10.

[3]陈建先.革命传统课文“人物形象”教学的五种思维[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21,(05):37-44.

[4]刘晶.统编教材革命传统类课文编排特点与教学建议[J].《语文建设》(下半月),2021,(05).

[5]周伟忠.冲突[M].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2020(8).

[6]王金涛.场馆学习:深度对话的场景革命[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21,(10):10-12.(此文刊《教育视界》202201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