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站群导航

海安教育信息网

局直学校

角斜镇

李堡镇

开发区

大公镇

高新区

曲塘镇

雅周镇

南莫镇

白甸镇

墩头镇

手机版
  • 1
  • 2
  • 3
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科研>教师文苑>详细内容

乡土美音的声景交融

来源:储剑锋 发布时间:2025-04-28 09:12:51 浏览次数: 【字体:

亲土语文课程之乡土美音课程,以统编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为经,以海安地域乡土音乐文化资源为纬,通过“感性浸润→理性探究→德性涵养”的认知链条,将语文要素与乡土资源有机融合,实现语言建构与土地伦理的共生发展。融合非遗传承、古诗吟诵、童谣创编、田野声景等多元文化形态,让学生在声音、节奏、文字的交织中感受乡土文化的生命力。

一、资源开发图谱

建立“三维资源矩阵”,深度挖掘本土音乐文化基因。1.自然维度:风声、水声的轻柔雄劲,鸟叫、虫鸣的清脆幽微,麦浪、稻田的沙沙簌簌。2.人文维度:方言俚语的噼啪嘟哝、童谣说唱的淅沥、古代诗词的琮铿锵、劳动号子的嘿呦嗬嗨。3.技艺维度:捕捉蛙鼓蝉鸣的田野声景、融合古诗韵律的现代童谣、协调适时出胯的鼓声技巧、和谐渔鼓简板的道情艺术。

 

93cda6859d534a23850b41995d6a3919.jpeg

 

feda39b7f8c84bdf8f16f7c205937871.jpeg

 

534fd4fe1a194ff0af4d06e695616450.jpeg

 

二、教学实施路径

乡土美音课程实现“多师导学”的教学模式,语文、数学、科学、音乐、体育、美术、劳动、信息技术等教师,与非遗传承人合作指导,开设“田野美音课堂”。

1.开发“四时课程表”:对应节气农事周期设置实践节点,指导学生走进田野,进行美音采风。欣赏并录制虫鸣、风刮、水流等自然声景;道情唱段、童谣说唱、劳动号子、农机作业、花鼓拍打等人为声景,学生回到学校后尽情分享。

2.践行跨学科教学:(1)语文+音乐+体育:将花鼓操、劳动号子融入体育课、大课间、农娃运动会。(2)语文+劳动+体育+数学+音乐+美术+信息技术:①绘制具身劳动画卷,用AI谱曲系统将童谣转化为吟诵旋律。②关联统编语文教材,对接教材中的"自然之趣""传统文化""劳动赞歌"等单元主题,将小学语文课标中的"观察与表达""想象与创造"“分析与综合”“实践与反思”等能力要素具象化为田野声景采风、节气农耕童谣创作等实践任务。

三、评价反馈机制

依托三维成长档案袋进行乡土美音课程学习评价:声景观赏(观察能力):指导学生对田野声景进行观察与感悟。方言词典(文化理解):探寻道情唱词、童谣方言、花鼓舞词、号子短语等音乐文化内涵。土地日记(情感态度):书写参与花鼓表演、童谣创编、田野采风、号子欣赏后的情感体验与生态责任意识。

秋夜交响曲——跨学科主题教学课堂实录

【课前采风】时间:秋分前一周;地点:四1班学生家庭周边田野。

任务单:在家长陪同下,采集纺织娘、蟋蟀等秋虫鸣叫声,用手机或录音设备采集纺织娘等秋虫的鸣叫声,形成“秋虫声景库”。拍摄一张"虫鸣采集工作照"上传班级群。

【第一课时】四1班的学生回到学校,在音乐教师、信息技术教师的帮助下,结合录音素材,用AI谱曲工具(如Soundtrap)将采集到的虫鸣声与简单旋律融合,创作属己的“秋夜安眠曲”。

 

212d94e81a2f43a290d4537c669566a7.jpeg

 

228d8965aac24a1580f00a8c76e7b538.jpeg

 

【第二课时】学习《乡下人家》的语文课上,语文老师提示学生圈出“秋虫夜吟”片段中的拟声词“织、织、织”和比喻句,引发讨论“为什么作者说虫鸣赛过安眠药”?你采集的虫鸣声带给自己怎样的感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番展示自己创作的“秋夜安眠曲”,畅说采集秋夜虫鸣声的个性感受,评选出最优“秋夜安眠曲”。

然后,语文老师在评选出的最优“秋夜安眠曲”伴奏下(大屏播放最佳"秋夜安眠曲",古筝旋律中虫鸣若隐若现)多式朗诵“秋虫夜吟”的片段。

接着,展开思辨:“如果家乡土地上的虫鸣声消失了,我们的生活会有怎样的变化?如何保护这些田野音乐家?”

生1:"没有这些田野音乐家,我们的生活就像钢琴少了黑键,虽然还能弹,但再也奏不出完整的月光曲。"生2:"我在《昆虫记》中读到,昆虫求偶声的频率能反映土壤的健康度。"生3:田野采风的第二天,我回访纺织娘栖息地,发现田埂边人们的喧闹声。我就用友善的话语提醒他们:“轻点声啊,音乐家们正在休息哩!原来保护土地,并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事,只要我们行动起来……"

在此基础上,语文教师要求学生撰写“土地日记”,写下美音采风历程中的点点感悟。

师生结合“土地日记”展评和美音采风活动中的表现,综合评选出四1班“乡土美音之星”——--音乐声中,获奖学生笑盈盈地走到教室前面接受表彰奖励。

 

5b1736a843924725ab947ee175cc7ea9.jpeg

 

乡土美音课程以“声”为媒,架起了学生与乡土文化之间的桥梁。通过聆听自然的天籁、触摸方言的温度、探索非遗的智慧,孩子们不仅建构了语言与审美的能力,更在心底种下了对土地的深情与责任。课堂中的每一段虫鸣、每一句童谣、每一次采风,都在无声处唤醒着文化传承的自觉,让乡土的声音成为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未来,乡土美音课程将继续深耕地域文化土壤,以多元实践激活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让更多孩子成为乡土文化的守护者与传唱者。这片土地上的“音乐家”永不停歇,教育的乐章也将在四季更迭中愈发悠扬。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